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6篇
  免费   1255篇
  国内免费   2253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237篇
地球物理   1007篇
地质学   6088篇
海洋学   223篇
天文学   340篇
综合类   300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1 毫秒
31.
进一步了解王古1潜山的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利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的大量三维地震剖面和一些钻井资料,并结合东营凹陷南坡缓坡带区域构造背景及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王古1潜山初始发育于印支期,后经燕山期拉张断陷,切割为断块并抬升,最后于燕山期定型,为典型的缓坡盆倾残丘潜山。该潜山被NW向和NE向断裂切割,潜山高部位侵蚀风化严重,上覆孔店组盖层及沙河街组烃源岩,油气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潜山顶部形成侵蚀残丘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32.
以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和Nd同位素变异特征为依据,确定鲁苏榴辉岩为多成因、多来源和多阶段,指出主要是在印支期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挤入的上地幔碎片以及不同原岩类型的壳内高压变质岩碎块。燕山晚期的区域构造热事件使得某些榴辉岩的同位素体系再平衡。  相似文献   
33.
利用矿物地质温压计估算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退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本区为鲁苏构造带的北延部分,代表本区晚元古代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及三叠纪华北陆块向华南陆块推覆事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34.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幼苗鳞被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在躯干部胸鳍基后至肛门直上方的侧线处。黑鲷只具一个鳞被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的个体为体长9.5—14.1mm,平均11.51±0.85mm,全长11.2—16.5mm,平均13.65±1.01mm,孵后日龄23—35d。鳞被发育完全时的最小个体为体长12.1—18.5mm,平均14.57±1.55mm,全长14.8—23.5mm,平均17.99±2.17mm,孵后日龄27—42d。  相似文献   
35.
以胶南构造混杂岩带中榴辉岩的围岩——套程度不同的糜棱岩化岩石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其显微形变的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石英组构特征及动力学信息,并讨论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和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36.
鸭绿江洪季的河口最大混浊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 1 994年 8月在鸭绿江河口的水文和悬浮泥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洪季鸭绿江河口的最大混浊带 ,出现在第一个河口锋面内侧。它的核心处盐度小于 1 ,从上游带入河口的细颗粒泥沙多数被河口第一锋面截留 ,还有一部分上游来沙穿过该锋面 ,聚集在河口第一和第二锋面之间。垂向密度环流作用和絮凝作用在鸭绿江洪季最大混浊带的维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7.
气候转型与早期人类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的旧石器考古证据表明,更新世早期可能发生了两次人类迁徙浪潮,时间分别在1.8-1.6MaBP和1.0MaBP左右,第一阶段,古人类演化为直立人并开始走出非洲、迁徙至其它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第二阶段,直立人开始占据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两个阶段也是第四纪气候发生转型、环境产生重大调整的时期。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测气候转型时期环境转变是这两次人类迁徙浪潮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8.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The ZoNéCo 1 and 2 cruises of Ifremer's Research Vessel L'Atalante, collected new swath bathymetry and geophysical data over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gments of the basins and ridges forming the Loyalty system. Between the two surveyed areas, previous studies found evidence for the resistance of the Loyalty Ridge to subduction beneath the New Hebrides trench near 22°S–169°E. On the subducted plate, except for seismicity related to the downbending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recorded shallow seismicity is sparse within the Loyalty system (Ridge and Basin) where reliabl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re almost absent.Swath bathymetry, seismic reflection and magnetic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 ZoNéCo 1 and 2 cruises revealed a transverse asymmetric morphology in the Loyalty system, and an along-strike horst and graben structure on the discontinuous Loyalty Ridge. South of 23°50S and at 20°S, the two WSW-ENE-trending fault systems, respectively, sinistral and dextral, that crosscut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gments of the Loyalty system, are interpreted as due to the early effects of collision with the New Hebrides Arc. A NNW-SSE trend, evident along the whole Loyalty system and on the island of New Caledonia, is interpreted as an inherited structural trend that may have been reactivated through flexure of the Australian lithospheric plate at the subduction zone.Overall then, the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gments of the Loyalty system probably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lithospheric bulge, the active Loyalty-New Hebrides collision and the overthrust of the New Caledonian ophiolite.  相似文献   
40.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构造特征迥异的南海陆缘,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南海地区在中中新统以上发育了上中新统,上新统和第四系3套地层,3套地层所对应的地质时期的沉降速率在纵横向上的差别均较为悬殊,总体而言,南海第四纪整体沉降速率较大,为天然气水合物压力场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海复杂的构造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体,特定的构造地质体与水合物形成关系密切,这里讨论了滑塌体、泥底辟、增生楔等构造地质体在南海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上述构造体与气体水合物地震标志BSR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构造带在南海的展布规律,提出了特殊的造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